六零年代(2)——一个“因水而癌”村庄的痛思

更新时间:2014-06-25
作者:朱清

 江西戴村环境观察第二卷


 (村民在戴村祠堂)


六零年代——割裂的年代

热心的网友分享了一段视频,视频名称为:“我的家乡,戴村”,视频显示:上传时间为2013年7月4日。网友纷纷评论:“这些大妈给力啊。”


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:戴村依山傍水,土地肥沃,素称“鱼米之乡”。宋祥符年间,戴氏自乐邑黄源迁居于此。到现在依然保存较好有2座老祠堂和2座老戏台及10余幢天井式老民居。这些大妈们跳舞的地方正是位于戴村的老祠堂之一,苑文公集。


苑文公,指的是韩愈(768~824),字退之,世称韩昌黎,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,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韩愈后来贬到江西任职,并且培养出江西第一位状元。


或许因为韩愈与江西特殊的缘分,戴村人尊崇韩愈;又或许因为古村庄的崇文重教,戴村几位七十多的老人还能零星地记得,戴村是“出才子的地方啊”。而在六零年代至今,不管村庄经历了怎样的变化,从“鱼米之乡”、“油料之乡”到“中国十大癌症村之一”;从人丁繁盛,家家乐业安居到门庭冷落,青年外出务工流离在外,这些变化的无情,世事的无奈,都无法阻挡戴村人对于家园的热爱,他们固执地相聚在苑文公集,像是与祖先延续一千多年的盟约。“培育人才恨天短”,村里老人戴发炎破旧、单薄的老屋墙壁上这样写着。

没有土地,家园还能维系多久?

重点工程扎实推进。今年以来,全镇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4个,戴村洲渡大桥、南岸大桥两座大桥,造价2000余万元,正在积极筹建中;农业开发项目1个,土地整理98.08公顷;戴村环境整治工程还在紧锣密鼓建设中,即将竣工。(2009年)


名口镇位于市境东部,东邻德兴市泗洲镇,西毗鸬鹚乡,南靠十里岗乡、众埠镇,北至高家镇。驻地名口距乐平市区44公里,全镇辖12个村委会,1个居委会,共有56个自然村,123个村民小组。全镇总面积为111.4平方公里,耕地总面积27804.96亩,其中水田为22401.96亩,旱地为5403亩,被矿水严重污染及废弃耕地面积为6262亩,实际可耕面积为2154.96亩。 (2011年)

------乐平市政府信息公开数据


从政府信息公开显示,戴村仅有涉及到环境改善的政策就是从2009年就开始做环境整治工程,并且即将竣工。而“环境整治工程”显然并不包括对于污染的耕地、污染的河流和地下饮用水的改善。


而2011的公开信息显示,被矿水严重污染的废弃耕地面积为6262亩。戴村的村民戴炳良表示:“不知道任何更多关于土壤和河水的整治修复计划”,“我们这一代已经老了,可是子孙后代还需要生活下去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左一:诉说往事的戴炳良)


戴炳良生于1963年,曾经因为维权被拘留四天。对于那些“糟糕的时间”戴并不愿多说。这个沉默老实的男人生过好几年的重病,长期卧床,现在身体稍稍好了些。但那段暗无天日,求告无门的冷漠岁月现在仍像癔症:我很少看他笑过。(完)